酥香麥芽薩騎馬 古早味現代人愛
地址 | 文冬市區巴剎16號攤位 |
營業時間 | 早上8時15分至11時(週一休息) |
分銷地區 | 文冬大屋美食坊、文冬湾仔角茶餐室、鱿鱼先生土产店、勞勿及吉隆坡等地 |
從潔白的麵粉,製成金黃色的餅乾,配上香濃的麥芽,隨手拈上一塊送進嘴裡;瞬間,薩騎馬的蛋香充分與味蕾結合,滿嘴餘香,一點一點地咀嚼,細細品嚐,融合得恰如其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文冬的好山好水,除了擁有聞名遐邇的貓山王榴槤,道地的土產、美食,和好客的人文素質,也是吸引遊客前往的魅力所在,離開這座百年山城,再順手帶回一些文冬傳統餅食,不論是自嘗或送禮,都不失體面!
https://youtu.be/Wp_XSIyBKGE
(摄影:李枝聪)
提起文冬傳統餅食,薩騎馬是許多老一輩文冬人的記憶,它,鮮少出現在網絡宣傳,也沒有嘩眾取寵的包裝和噱頭,有的只是簡單的密封式包裝,配印自家的鮮豔招牌。
傳承與發揚,路漫漫而修遠,古早味給予食客的,或許是那份懷念而熟悉的味道,但留給繼承者的,則是匠人世代相傳的堅持精神;薩騎馬,它以簡單的食材,即可勾勒出人們對傳統餅食的遐想。
薩騎馬在文冬駐扎多年,已經逐漸打響名堂,不乏外坡遊客到來本地遊玩,都會為這文冬小鎮出產的傳統餅食保溫,使到薩騎馬有一定的銷售量。
旺記薩騎馬東主李寬生(60歲),自幼在金馬蘇新村長大的“孩子”,他對父親早年在村裡沿戶騎車叫賣的景象歷歷在目,使他對這份事業更加堅持。
目前他位于新暹猛住家製作餅乾,一家人共同經營起這門家庭式生意,常言慢工出細貨,這即是薩騎馬的最佳寫照,据他介紹,整個製作過程保守估計超過8個小時,非常考驗個人的體力和毅力。
他回憶說,這是一門不易勝任的手藝,起初製作薩騎馬時,除了依照父親保留下來的配方,他也從不同管道取經,把做好的成品贈送親友品嚐,以致盡善盡美。
他稱,該家出產的餅食,以平民化的價格發售,追求酥鬆微甜的口感,並且無添加色素和防腐劑,讓許多食客安心購買,適合各年齡層食用。
詢及製作秘訣,李寬生披露,好吃的薩騎馬除了要麵粉、雞蛋等原材料,麥芽糖的火候,也將決定薩騎馬的成敗。
“精工細作需要匠心的傳承和付出,即使到了現在,依然得依靠經驗和臨場表現,來拿捏整個製作過程,其中包括了搓麵糰和杆麵條的步驟,及掌控麥芽糖的火候。”
小知識:
薩騎馬源於滿洲,是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由滿族人迎入北京。滿洲入關後,薩騎馬開始在北京流行。坊間流傳著幾種不同《薩騎馬》之由來的傳說。
最可靠的說法是薩騎馬源自滿語的音譯,在滿語里,《薩騎》是《sacimbi》,《馬》則是《maribumbi》的縮音,前者擁有《切》的意思,加上後者《碼》的工序,即切成方塊,然後碼起來。
由於當時找不到漢語代稱,便直接將滿語音譯,所以亦會出現《薩其瑪》,《沙琪瑪》等不同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