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吃喝玩乐 > 爱吃货

愛吃貨

薩騎馬

文 文 文

酥香麥芽薩騎馬 古早味現代人愛

薩騎馬駐扎文冬多年,不乏外坡遊客購買支持,為這傳統餅食保溫
文冬傳統餅食
地址 文冬市區巴剎16號攤位
營業時間 早上8時15分至11時(週一休息)
分銷地區 文冬大屋美食坊、文冬湾仔角茶餐室、鱿鱼先生土产店、勞勿及吉隆坡等地

從潔白的麵粉,製成金黃色的餅乾,配上香濃的麥芽,隨手拈上一塊送進嘴裡;瞬間,的蛋香充分與味蕾結合,滿嘴餘香,一點一點地咀嚼,細細品嚐,融合得恰如其分。

文冬的好山好水,除了擁有聞名遐邇的貓山王榴槤,道地的土產、美食,和好客的人文素質,也是吸引遊客前往的魅力所在,離開這座百年山城,再順手帶回一些文冬傳統餅食,不論是自嘗或送禮,都不失體面!

(摄影:李枝聪)

提起文冬傳統餅食,是許多老一輩文冬人的記憶,它,鮮少出現在網絡宣傳,也沒有嘩眾取寵的包裝和噱頭,有的只是簡單的密封式包裝,配印自家的鮮豔招牌。

傳承與發揚,路漫漫而修遠,古早味給予食客的,或許是那份懷念而熟悉的味道,但留給繼承者的,則是匠人世代相傳的堅持精神;,它以簡單的食材,即可勾勒出人們對傳統餅食的遐想。


在文冬駐扎多年,已經逐漸打響名堂,不乏外坡遊客到來本地遊玩,都會為這文冬小鎮出產的傳統餅食保溫,使到有一定的銷售量。

數年前astro前往文冬錄製節目,旺記薩騎馬有幸亮相。

旺記東主李寬生(60歲),自幼在金馬蘇新村長大的“孩子”,他對父親早年在村裡沿戶騎車叫賣的景象歷歷在目,使他對這份事業更加堅持。

目前他位于新暹猛住家製作餅乾,一家人共同經營起這門家庭式生意,常言慢工出細貨,這即是的最佳寫照,据他介紹,整個製作過程保守估計超過8個小時,非常考驗個人的體力和毅力。

他回憶說,這是一門不易勝任的手藝,起初製作時,除了依照父親保留下來的配方,他也從不同管道取經,把做好的成品贈送親友品嚐,以致盡善盡美。

他稱,該家出產的餅食,以平民化的價格發售,追求酥鬆微甜的口感,並且無添加色素和防腐劑,讓許多食客安心購買,適合各年齡層食用。
詢及製作秘訣,李寬生披露,好吃的除了要麵粉、雞蛋等原材料,麥芽糖的火候,也將決定的成敗。

“精工細作需要匠心的傳承和付出,即使到了現在,依然得依靠經驗和臨場表現,來拿捏整個製作過程,其中包括了搓麵糰和杆麵條的步驟,及掌控麥芽糖的火候。”

李寬生為薩騎馬切塊,以方便包裝程序。
薩騎馬製作過程繁複,從潔白的麵粉,製成金黃色的餅乾需要的不短時間。
薩騎馬的麵糰需要杆成不同程度的厚薄,再切成麵條狀。
切成麵條狀的麵糰,經過熱油澆灌后,色澤誘人。
把金黃色麵條,淋上麥芽后,即完成製作薩騎馬的最後一個步驟。

 

小知識:
源於滿洲,是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由滿族人迎入北京。滿洲入關後,開始在北京流行。坊間流傳著幾種不同《》之由來的傳說。

最可靠的說法是源自滿語的音譯,在滿語里,《薩騎》是《sacimbi》,《馬》則是《maribumbi》的縮音,前者擁有《切》的意思,加上後者《碼》的工序,即切成方塊,然後碼起來。

由於當時找不到漢語代稱,便直接將滿語音譯,所以亦會出現《薩其瑪》,《沙琪瑪》等不同稱呼。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