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原创文化骄傲 廿四节令鼓 校园发异彩
(关丹、劳勿、文德甲、哥打峇鲁26日讯)各华校及华中为传承文化不遗馀力,在校开办大马原创的廿四节令鼓班,并争取在校内及校外演出,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鼓击带来的震撼力,对文化传承有更深一层认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最近,配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马,中国中央台英语频道特别访问大马籍清华大学教授纪家葵,于去年成功促成廿四节令鼓落户清华的特别报道,再一次让大家见识此大马原创的文化骄傲。
《中国报》各地记者特别采访各有开办廿四节令鼓班的学府,发现除了华族有兴趣,连友族学生人数也日益增加,大家都抱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让廿四节令鼓继续发光发热。
★劳勿
双溪兰中学 鼓手出色
劳勿双溪兰中学廿四节铃鼓复办6年,培育众多出色鼓手,为中华文化精髓传承默默耕耘。
校长周广明说,他于2017年到双溪兰中学执教,并在2年后,即2019年决定复办停办多年的廿四节铃鼓,并在叁村,即双溪兰、双溪吉流及双溪查力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购置30个鼓,让复办计划顺利落实。
“当年一个鼓大约是500令吉,在完成购置后,就聘请教练,由校友郑伟雄担任此重任,履行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他说,学生对廿四节铃鼓班反应不俗,经教练细心地多年教导,学员们击鼓技巧也逐渐熟练,该对去年首次到怡保参与全国赛,虽然未获奖,但学员有机会欣赏其他队伍的精湛表演,让他们获益不浅。
另一方面,铃鼓队顾问老师宁爱玲说,该校的铃鼓队于1998年停办,2019年才重组复办,目前共有34名学员,涵盖中一至中五学生,大家多年的配合,也已培养出默契。

“廿四节铃鼓表演除了敲击声要整合及一致,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力道,才能为观众带来震撼的感觉。”
她说,目前的女学员反而比男学员人数多,大家对传承廿四节铃鼓文化深感兴趣,希望此铃鼓队未来能越办越有声有色。

★文德甲、澹马鲁
华联 启智 致力推动中华文化
廿四节令鼓除了是学校的课外活动,鼓队学生也受邀为校外举办的庆典活动进行演出。
文德甲华联华中校长萧国明受访时说,该校成立廿四节令鼓课外活动已超过10年,今年该校廿四节令鼓的学员有30余人。
他说,该校董事部推动文化传承和发扬工作不遗馀力,为确保廿四节令鼓训练有效进行,董事部及热心人士给予鼎力支持,踊跃赞助其硬体设备,引进20余个鼓及其他相关器材,并邀请教练到校给予训练和指导。
“本校的廿四节令鼓团队已有稳定的基础,他们已能在学校的庆典活动如毕业典礼、运动会等进行演出,以震撼鼓声为活动掀开序幕。”
“本校鼓队的学生,近年还受邀为校外的活动和庆典进行表演,向外界展现廿四节令鼓的独特魅力。”

他说,去年该校出队参与在怡保举行的全国廿四节令鼓比赛,尽管未能挤进3甲,但也为鼓队成员们添加宝贵的参赛经验。
他说,作为华文中学,该校也致力推动中华文化,同时鼓励友族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活动包括二十四节令鼓,以在我国多元国情下促进“文化共享”和民族团结。
另外,淡马鲁启智华小校长洪瑞成受访时说,该校是去年才开始设立廿四节令鼓作为课外活动,目前共有数十名学员踊跃学习。
“我非常喜欢廿四节令鼓,除了蕴含深厚的文化精髓,其气势蓬勃、响彻云霄的鼓声,作为活动开场也带来澎湃震撼的效果;我向董事部建议开设课外活动后,有幸获得董事部的支持与信任,全力承担硬体设备的费用,去年课外活动正式成立。”
洪瑞成说,最令人鼓舞的是,今年廿十四节令鼓课外活动中,还有数名友族学生参与和学习,促成文化种子的“跨种族”散播。

“他们虽然还未能达到演出的基础,但友族的参与和有兴趣学习,不仅是多元的象征,也是促进团结的证明。”他感谢该校廿四节令鼓的教练,走入校园为学校栽培新血,为文化传承积极贡献力量。另外,两校廿四节令鼓的教练陈联彬受访时说,廿四节令鼓自疫情后重新出发,鼓队学员在学习和演出两方面所表现的热爱,为辛苦的教学带来意义和价值。
他也非常感谢校方给予的大力配合和支持,除了为栽培新血共同努力,在借用器材和训练场地也义不容辞,让本区廿四节令鼓的演出表现,带来非常快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