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东海岸丨提升个人竞争力 学习多语 更具优势
报导:周佩霞、陈楸妤、谢颖贤及何秀葶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哥打峇鲁、关丹、文冬、文德甲25日讯)学习多语除了可提升个人竞争力,在沟通及职场方面也占优势。
在全球经济、跨国交流、数码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下,多语能力不仅提升个人竞争力,更有助于扩展国际视野。
日前,国会下议院议长丹斯里佐哈里阿都指出,大学生应掌握至少4种语言,以提升在全球职场的竞争力,拥有多语能力绝对有利无弊。大学生应善用求学期间,积极学习语言,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他也呼吁大学生除追求学术成就,也要培养其他关键技能,如沟通能力、全球人脉等。
大部分受访者皆认同,掌握多语言的重要性,除了在沟通方向占优势,同时更容易汲收各方面的知识。
他们也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会让记忆力和思考能力变强,同时学习额外语言不会成为压力。因为在科技时代,在互联网辅助学习,不懂的则可查翻译。
不过,有者也坦言,若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四种语言,对语文掌握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将面对学习压力。
因此,他们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与资源进行安排,最重要的是必务打好语言基础,否则若强制推行,对部分学生形成压力。
■关丹

关丹中华中学校长蔡若峰说,关丹中华中学(关中)向来都鼓励关中人掌握多种语文,并且也认同,若能同时,掌握多种语文,对学生未来迈入职场时,本身是一种绝对优势。
为此,校方从英文、国文课程上作出安排,除了通过初一和初二的同学采用模块时间表(Block System),让同一级的学生根据该语文能力进行走班制,校方也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划分成4班的初一和初二同学,再区分成5个小班制。
他说,关中的初一、初二英文课程课本均由校内资深英文老师们负责讨论撰写、编辑,同时,每半年进行国语、英语科的语文能力测验,以助校重新编制语文班。
“不仅如此,关中也聘请校外语文教育专员,每个月定期考察和为关中国英语科老师提供培训。”

彭亨州消费人及人力资源委员会主席沈春祥说,通过与职场、技校及高等学府学子的接触,发现英文是大部分国人最大的弱势,反观国语的掌握能力尚属可接受,至于华文,对于曾接受小学6年华文教育的友族学生,可能因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缺乏接触和报读华文,在华语表达流利程度或未能达60%。
“对于华裔学子,以往大马华人被喻为多语人才,例如可掌握至少6、7种方言,但对新生代华裔,方言会话的语文能力明显已削弱,普遍华裔年轻人都以华文对话为主,即便如此,在语言方面,还是有其优势,不过仍需不断加强,尤其是日常使用语种以提高口语沟通能力。”
他说,至于技术科学子,因为都是以专业技术培育为主,对语文科的栽培难免会不被重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在职场上,能会多一个语种,就更有利予在不同语言群体中建立沟通桥梁。
■直涼

曾湘盈(人力资源业者)说,据她在职场观察所得,国人生活在丰富语言的环境,有先天的语言天分优势,掌握四语不成问题,甚至能以各种方言沟通。
这也是中西外资企业选择在马来西亚投资的因素,能沟通绝对是重要的因素。
语言掌握不只是职场用具,也是培养同理心的一种。因为沟通需要,了解各方所需,才能真正做到同理,从而培养个人成长。

叶燕雨(立德华小老师)说,掌握四语的好处是可以和更多人交流,会多种语言,就能和不同种族的人说话,占据沟通的优势,同时更容易汲收其他的知识,学习语言的过程也会让我们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变强,对学习数学、科学也有帮助。长大后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会多种语言的人能做更多不同的工作,比如翻译、导游、老师等。
“坏处就是可能会混淆语言,有时候学太多语言,会把不同的词语搞混,写作文时可能会用错词,尤其马来文和英文,有些词语很相近。现今的华小生学太多语言,作业也很多,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
若是华巫英三种语言,再加上学习阿拉伯语,母语可能就学不好。如果太专注外语,反而中文写作或表达会退步,得不偿失。”
“因此,小学生可以学多种语言,但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安排。最重要的是,先学好自己的母语,再慢慢增加其他语言,这样才能在不会有太大压力下,把语言学好。”
■文冬
强制推行 造成压力
记者访问多位文冬的教育界人士与在籍学生,发现学生普遍认同掌握多语言的重要性,但也坦言若强制推行,恐对部分学生造成压力。
Sofamann私人有限公司经理郭万远(24岁)指出,语言的核心是沟通与协调。
“在本地发展必须掌握好马来语,尤其在职场上与人协作时显得格外重要。”
“学习额外语言不会成为压力,在科技时代,我们有互联网辅助学习,不懂可以查翻译,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怕出错,要敢于多说。”
针对给学生的职场建议,他说,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与适应能力。
“不能一遇到不顺就选择逃避或辞职,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抗压性。”

精通三语 道路更宽
一名不愿具名的教育界人士则指出,在多元文化的国家环境下,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马来语作为国家语文,我们一定要扎实学好;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中文在商业上也越来越重要。精通这三种语言,确实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开更宽广的道路。”
“至于阿拉伯文或其他语言,我认为可以作为有益的附加学习,尤其对有兴趣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拓展,尽管我们没有特意强调,有很多中学生及大学生也会自主学习额外语言。”
同时,她也说,若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四种语言,对语文掌握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学习压力相应地会变大。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学习能力与资源进行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打好语言基础,有兴趣的话,再学多一种语言是加分的事情。”
掌握外语 对未来有帮助
就读于北方大学的马康倪(22岁)强调,兴趣是学习语言的动力。
“我身边的朋友都能掌握三语,目前我也正在学习西班牙语作为第四语言。”
“学新的语言不容易,尤其像西班牙语,动词有分别(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动词也会随人称不同有相应变化,要靠大量记忆才能掌握。”
她认为,大马学生本就需学习三语,如果再强制加上一种语言,可能让学生感到吃力和负担。
“掌握额外语言确实对未来有帮助,但前提是学得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
她指出,在校学习外语的时间并不紧凑,因为学校将外语课程分为三个等级,每个学期修读一个等级,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
掌握母语国语足矣
来自文冬一所中学的中四生则说,必须掌握的语言有两种,即母语及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
“在日常基本运用上,我觉得母语和英语已足够,如果学生是在国内发展,马来语也需学好,但学生若在未来选择出国发展的话,则没那么重要。”
她认为,马来语作为国家语言,列入课纲是合理的,但教师应以包容态度对待马来语掌握能力较弱的学生。
至于是否支持学习第四语言,她指出,若是兴趣班可接受,但不赞成强制推行。

■哥打峇鲁

吉兰丹华校教师公会主席莫融庆校长认为,倘若过去我们强调马来语、英语与中文三语并重,如今应跳出三语的思维框架,鼓励学生勇敢迈向多语的世界。
他说,在现今资讯爆炸、沟通无国界的时代,掌握多种语言已成为学生不可忽视的重要能力。
他指出,今日学生拥有前所未有的学习资源与条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成为许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网络平台更是学习语言的无价宝库。
他鼓励学生不再把学习语言看成是一门“科目”,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对学习充满热情,都能成为学习新语言的起点。
“别为自己设限,也别停在‘会三种语言’就自满。学生应学习多种语言,自我提升。”

道北育智华小家协主席黄贞进指出,该校地处泰国边界,学生大多数为泰裔,他们都拥有多元语言背景。
“在家里他们不仅掌握母语,还在学校里有系统学习华语、国语与英语。这样他们至少都已经掌握4种语言。”
他说,该校也有一些华裔学生, 因为住家处在泰裔村庄, 除了能以泰语和邻居交流, 也固定的在周末时到寺庙的泰语学校学习, 他们也可以算是掌握至少4种语言。
“我深信这样的语言优势,为他们日后的成长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说,多语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能轻松适应不同的社会与职场环境。不论是在马来西亚、泰国,还是国际舞台上,他们都能力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合作。
因此,他指出,该校学生的多语背景不仅是一种语言优势,更是一项长远发展的资本,并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与职场中,走得更远及更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