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团结幼儿园文化冲击渐习惯 Cikgu 说华粤语融入新村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摄影:邹永亿
(文冬7日讯)纯华人居住的文冬玻璃口新村里,经常可以看到几位戴头巾马来女性穿梭,有时在茶室看到她们买冰块、在杂货店买东西等 ,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原来她们是隶属国家团结部的团结幼儿园(TP)的教职员,在玻璃口民众图书馆楼下的两所团结幼儿园执教。
附近的店家和居民跟她们熟络了,有时还以广东话打招呼,渐渐这些教职员也学会广东话,掺杂马来语和广东话与居民交流。
在玻璃口第2团结幼儿园执教已有10年的莎莉娜说,刚开始在华人新村服务时,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产生文化冲击,很不习惯。
她指出,当时有一位助教是华人,她向助教学习华语和广东话,除了在新村与村民打交道,在课室也教导非华裔学生普通会话。
她说,现在在新村见到村民,特别是年长者,都是以广东话问候,对方也习以为常了。
她说,尽管玻璃口的两所幼儿园毗邻,但行政上完全分开,各自为政 。
莎莉娜指出,她负责的第2团结幼儿园共有19名学生,巫裔11名、印裔5名、2名原住民和1名华裔。
她说,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心理倾向、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形成发展的敏感期,这一时期接受的种族团结教育影响、积累的种族团结知识经验,对于在各种族幼儿心灵中构筑马来西亚共同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说,团结幼儿园提供一个各族幼儿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场所和环境氛围,有助于打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互相了解对方文化
各族学生从小交流
玻璃口第1幼儿园的教师阿美拉说,该幼儿园19名学生中以华裔居多,共12人,另7名为巫裔。
她指出,巫裔家长把孩子送来华人新村内的团结幼儿园主要是这里距离他们工作地点比较近,方便接送。
“此外,由于园内还有其中种族的孩子,巫裔家长也希望孩子从小便和其他种族的孩子交往,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
巫裔家长苏哈达住在吉隆坡旧路,在文冬市区上班,她说,玻璃口新村接近市区,载送孩子都很方便。
她说,团结幼儿园费用很便宜,每月15令吉,穆斯林学习宗教课需多付10令吉。
另一名家长关源威说,大儿子之前曾在这里上幼儿班,现在轮到的4岁的女儿。
他指出,在团结幼儿园毕业后进入小学,马来文对这些毕业生都不成问题。
团结幼儿园贯彻爱国精神
团结幼儿园(Tabika Perpaduan)于1976年推介,共25所团结幼儿园在城市或城市边缘地方成立,旨在向各种族灌输亲善和团结精神。
到了1997年,团结幼儿园的数目增加至1073所,从亲善和睦概念转去以社区为导向的幼儿园,鼓励当地社群的参与。
当国家团结部于2020年3月10日成立,团结幼儿园注重于贯彻国家原则和爱国精神,幼儿园的数目于2021年达到了1781所。
在文冬县内共有19所团结幼儿园,分布在安乐园(2)、文冬市区(2)、玻璃口(2)、吉打里(1)、新暹猛(1)、瓜拉力巴士(3) 、一条石组屋(1)、亚东花园(1)、武吉比亚都(1)、亲善花园(1)、加叻(2)、豪景花园(1)和英雄花园(1)。
团结幼儿园开放给4、5和6岁的马来西亚籍孩童,上课时间从早上8时至中午1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