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族就读华小系列(第18篇):48万地税致计划破局 班珍华小 未放弃迁校
“创校不易,守校更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创校76年的彭州关丹班珍华小,本来已见曙光的迁校大计,却因发展商献地需付48万土地税,而打退堂鼓,迁校计划在声声婉惜中被放弃。
班珍华小于2017年,在时任国阵政府历史性批准的增建10所新华小与6所微型华小迁校当中,获得可在州内搬迁机会,位于关丹英迪拉马哥打Kota SAS市镇房产发展商,也同意免费拨出8英亩、地段市价300万令吉新校地,但校方却需支付48万令吉地税。
这使原本可望“浴火重生”的班珍华校,迁校计划因拖延6年,始未争取政府豁免地税,新校地于2019年被发展商收回而告吹。
依原定计划,班珍华小迁校大计一旦落实,将是关丹县华小的校地面积最大学校,也因Kota SAS市镇及衔接武吉谷土展区、英比恩古一带住宅区,未来华裔新生来源料将无忧。
董事长拿督朱源安说,自迁校计划两年前告吹,虽然感到婉惜,尤其是华裔新生已剩一人时刻,可是只得接受“努力了3年,却不得不放弃”的结果。
“办教育、提供校地和建校是政府的责任,确实不该校方在全盘承担建校费的同时,还得扛下付给州政府的昂贵地税,于情于理,也无法向支持华教的热心者交代。”
朱源安受访时说,当迁校不成事后,董家协有如浇了一盆冷水,但董事部并未完全放弃迁校可能性,还是在继续寻找其他合适的建校地区。
“即使迁校路茫茫,但校方不会轻易放弃前朝国阵政府难得允许的迁校名额,再艰难也要设法完成迁校。”
他无奈说,只是近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使到觅地迁校工作停滞不前,毫无新进展,让人误以为无意迁校。
冀购校地捍卫自主权
“只要2至3英亩地,就足够建校与落实迁校之计。”
朱源安说,为了迁校目标,董事部希望热心地主愿意为华教,转让土地帮助落实迁校。
他认为,自购校地是在捍卫华小自主权及董事部拥有土地拥有权,否则建校一事将受政府约束和批准,失去为学校筹划更好硬体设备的自由。
“所以,选择自行买校地,相信凭阵容强大的董事部能力,能够做到的。”
朱源安说,若情况可许,希望新校址落在武吉谷往英比恩古住宅区之间地区,即使地段面积只有2至3英亩,对微型华小而言已是足够。
他说,由于短期间不会迁校,原有校舍硬软体依然维持得很好,日前也为缓解校园排水问题,修建了新排水沟。
“所以,现有校舍虽小,但还是应有尽有,学生得到老师们细心关注及教导。”
今年一年级仅1华裔报读
关丹班珍华小今年只有一名华裔女学生入读一年级,98%学生皆是友族,但校方仍然有教无类。
朱源安指出,校方多年前为了保持有华裔新生来源,曾经聘用学生巴士协助载送林明路与英比恩古一带的学生,后来因可载学生人数实是太少,而停止此项学生福利。
他说,这造成该区仅有的华裔学生转向其他华小就读,如今学生总人数比10年前锐减一倍,剩下50人。
“我接棒担任班珍华小董事长至今,印象中,学生人数曾超过100人,即于2011年有103名学生。可惜人数逐年减少,近3年更是维持在50人左右。”
朱源安说,庆幸是课室空间充足,各班级还是能独立上课,无须推行复级班。
从工人宿舍开始建校
创办于1945年底的班珍华小,坐落在彭州东北部,距离关丹市约26公里,曾是锡矿业运输途经的要塞,迄今开埠百年的班珍小镇,由最初的埠上园主在小镇街场拨出一间工人宿舍,作为临时教室,并命名为华侨学校。
1962年获政府全部津贴,并易名为班珍国民型华小,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继课室不敷应用,由政府陆续承建两间教室、图书馆、校长室及教职员办公室,逐渐形成一所完整小学。
镇上村民以树胶及棕油业为主,小镇各族和睦共处,却因1980年代原产品无价的经济不景气,镇上大量人口流失,华小缺乏新生来源多年,无法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