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钻研50年 磨刀包利 老刀匠叹后继无人
报导:陈楸妤
摄影:王绥富
(关丹23日讯)“包利”七旬老刀匠藏身闹市中默默为“刀客”服务,50年钻研磨刀诀窍和经验,却面对衣钵传承无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关丹市唯一的磨刀师傅,古杏明(70岁)每日风雨不改留守在一间小小的店铺,等待着各式各样的“刀客”上门,将一把把“刀”类磨出新生命。
从面积小至厨房小刀子、大至农具镰刀或油棕铲,甚至一些制造业仪器切割刀,古杏明都曾接触过,也认为接触打磨业初时,各有其困难和挑战,只是磨惯了就很快不成问题,反而自信能出来的效果肯定“包利”。
古杏明在其位于关丹大巴刹巷的“明记磨刀”小店中,接受本报访问时说,从年轻起,因为从事建筑业的工作关系,自学会磨刀的技巧,如今才会促使他于退休晚年生活中,经营独有的磨刀生意。
“那时候的自己,常常自己打磨锯子、削木刨刀、各类刀子等工具,慢慢的掌握了打磨技巧,开始懂得如何让一把已变钝的刀刃,成功打磨出刀刃锋利的效果。”
他说,在年轻时,每当刀子需要磨利时,都是带到吉隆坡茨场街寻找老磨刀师傅,不曾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凭累积的经验,在这里开间磨刀小店。
“当初曾光顾的老磨刀师傅都已仙逝,他们手艺并无人传承,现今到我,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事业,不愿将打磨手艺学起来,一样找不到接班人,的确婉惜却也无可奈何。”
打磨范围广泛
古杏明说,其实打磨范围非常广泛,一些如切纸刀、绘图美工刀、武士刀、饰刀、长短剑、铣刀都可以送来打磨,包括可协助维修刀柄 。
“一些长期使用的刀具,因为刀刃弧度变凹或出现缺口,都需要削刃再打磨,以恢复它的锋利功用。”
他也不忘提醒用刀者,不论小大刀子,使用前都需要先“开口”,即将刀的口面用砂轮打磨,而且在打磨过程中,要小心保护刀本质,以免破坏刀身本质。
耐心磨至有“削铁如泥”效果
古杏明说,磨刀是需要耐心,一寸寸地将刀口磨利,直至锋利度取得“削铁如泥”效果,非常不容易。
“每一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刀子、剪刀甚至农耕用具,都有它们应采用的打磨手法和磨石,再次突示显出它们的功效。”
“所以,在每一次打磨时,都是在考验打磨者的操作经验,每回操作时都要非常专注,也很耗费眼力,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学习。”
他说,他为了打磨,专程购置一台刀刃打磨机,延用至今也已是30余年的机器。
“对于如锯子、模型切割刀,就只能靠纯手工打磨,一般厨房刃器如小大菜刀、或是家用剪刀、园艺剪刀、美发剪刀、修甲片,只需半天至一天就能完成打磨。”
他说,所以其打磨收费都是定价的,每个种类都有它固定价格,这是客户所知。
性格开朗、健谈的古杏明说,自从30余年前从建筑业退休后,就开启了一家小店打发时间,磨刀、修鞋、修包包、电金及收购金饰皆有的多样化经营,消化了单一服务的营运成本压力。
“现在,有时一天磨刀收入可有百余、200令吉,已是属不错。”
熟客定期找上门
“熟悉的老刀客都会定期找上门,将‘讨活”工具打磨一番。”
古杏明说,不少餐饮业、熟食小贩、猪肉摊小贩都会固定将刀具送来,进行打磨,以方便操作。
“他们的工作性质都需要锋利的刀具,让工作更流畅,所以定时打磨是少不了。”
他也说,一些神庙如兴都庙,也会配合神诞将祭神刀具和厨房刀具送来打磨,有时打磨的刀具收费可达500余令吉。
“就连巫裔市民也会在哈兹节来临前,将宰牛的刀具送来打磨,更有不少家庭主妇在友人介绍,将刀具带来打磨。”
“目前最远的刀客是来自马兰及登州龙运县,他们会将刀具留下,他日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