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今日东海岸 > 彭亨

族群色彩,华团,文史工作者,文冬华人大会堂

文 文 文

走出舒适圈增进互信 华团应推进 跨族群合作

报道 : 李枝聪
(文冬14日讯)在宗教和族群色彩日益浓厚的当下,强化华团跨族群交流,推进多领域跨族群合作,是否荆棘难行?

 文史工作者兼时评人陈亚才日前出席“国州议员与华团对话会”时说,传统华团偏向关心华社事务的“互助会”角色,以此勉励华团跨族群合作,增进互信和了解,甚至将经济资源伸展到其他族群。

陈亚才在文冬提出“华团跨族群交流”的建议,引起文冬华社领袖的讨论。

 针对该项建议的可行性,文冬华人大会堂主席拿督斯里罗龙年,在昨晚该堂举办的年终慰劳宴上受访时坦言,这是具有前瞻性的好建议。

 他说,文冬华团想进行跨族群交流,虽不是空前绝后,但也有迹可寻。

 

文冬华团筹办活动,也会邀请不同族群的单位出席。


他认为,华社可奠好经济基础,走出舒适圈,相信跨族群交流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他也以此鼓励各华团依据能力,扩大关注范畴。

《中国报》记者抽样荟集华团领袖的意见后发现,大部分人认为,只要经济条件和时间允许,一切并非不可能。

非华裔愿意接受华人文化,体现出文化交融的温馨景象。

受访的华团领袖普遍觉得,跨族群交流可从社会公益、文化推广以及教育做起,但他们也持谨慎心态看待,因为种族和宗教隔膜,始终充斥在国内氛围。

华校成功吸引不同族群的学生就读,通过教育打破种族藩篱。

有者主张华团可从新春探访孤老的活动开始,把援助对像延伸到不同种族的弱势群体,达到把“华社资源”分享给其他族群的正面效应。

社区活动能有效拉近各族群间的距离,增进互信与了解。

至于教育方面,文冬华人大会堂负责管理的“欧阳彩娟教育基金”,会在每年开学前夕,举办派发助学金给予贫困学子的仪式,当中,也惠及一些就读华校的非华裔生。

文冬华人大会堂是县内最高华人机构,在“强化华团跨族群交流及合作”的建议上,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文化推广方面,一些深受华教环境熏陶的非华族学生,对华人传统文化充满兴趣,促成非华裔参加挥春赛、学习裹粽和制作月饼等盛景,充分体现出文化交融的温馨景象。

文冬华人大会堂举办年终慰劳宴,华团未来将继续扮演“互助会”角色,抑或实现跨族群交流,值得探讨。

■文冬华堂可起积极引导作用

 文冬华人大会堂是县内汇集华团心声的最高华人机构,该堂永久会员人数多达378人,加入华堂大家庭的社团也近50个,在“强化华团跨族群交流及合作”的建议上,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深受华教环境熏陶的非华族学生,对华人传统文化深感兴趣,也是促进华团跨族群交流的其中一个桥梁。

该堂就如何推进跨族群多领域交流,及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中,充当政府与社团之间下情上达的沟通桥梁,是华校、华文报章以外,最主要的华社资产。

彭亨李氏联宗会会长李文发

■老化问题阻改革

 李文发(彭亨李氏联宗会会长)

 华团需要配合时代转型,尝试改变只关注华社事务的传统思维,在大马多元国情下,华团可善用教育,来提升人文素养之余,一并与他族展开学术交流。

 华团一直在扩大关注范围,但华团面对老化和人数问题,导致改革放缓,值得现今领导层深思,尽早走出困境。

玻璃口民众图书馆主席黎蔚纲

■政府应协助交流

 黎蔚纲(玻璃口民众图书馆主席)

 各族必须保持融洽,目前种族关系依然脆弱,政府应协助各族增进了解,才可能让社团之间跨族群合作。

 这也是华团未来可以尝试转型的方向,真正实现各族群和谐的景象。

文冬广东会馆主席邹昭盛

■找到诀窍是关键

 邹昭盛(文冬广东会馆主席)

 要真正落实华团跨族群交流,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排除可行性,未来领导层能否找到其中“诀窍”才是成功的关键。

 华团有分地缘性和业缘性等,未来除了促进社团会员的联谊,大城市的大型华团比较有能力全面实现跨族群合作,带领小地方华团朝向同一方向发展。

文冬海南会馆中文书黄良珉

■须顾及宗教禁忌

 黄良珉(文冬海南会馆中文书)

 若涉及宗教和团体利益的活动,华团不适宜接纳“局外”的团体参与,如各别宗教都有其禁忌,通常社团只会捍卫会员的利益和权力,但普通的跨族群交流值得鼓励。

 华团不妨在文化、公益、教育和健康资讯等方面,邀请非华族共同参与,或者在现有的组织体系内,添加‘附属会员组’,让非华族会员参与到适当的活动中。

文冬两广义山总务车容卿

■先稳定经济基础
 车容卿(文冬两广义山总务)

 碍于语言沟通的阻碍,老化的华团只能注重自身事务的发展,但相信年轻化的社团能打破语言、宗教和种族隔膜,带来改革和完成跨族群交流合作。

 小乡镇的华团面对资源匮乏的问题,我们首当寻求稳定的经济来源,才有可能把资源延伸至其他族群。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