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婚礼 考才华娶妻 讲究仪式礼器诗意洋溢 - 中国报 Eastcoast China Press
  • 东海岸热线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唐代婚礼 考才华娶妻 讲究仪式礼器诗意洋溢

    (瓜拉登嘉楼28日讯)无心插柳下成就的一场唐代的华夏汉式婚礼,首次在登州筹办及隆重举行,致力推广华夏文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登州汉服运动负责人冯嘉宝在天时、地利、人和情况下,以身作则穿上汉服,与未婚妻郭攀慧在登嘉楼佛教会会所举行了一场唐代的华夏汉式婚礼。

    冯嘉宝与郭攀慧完成唐代华夏汉式婚礼,两人喜悦的展示手中的婚书。

    于去年11月30日早晨,在登嘉楼佛教会举行的婚礼,除了仔细打点一对新人的婚嫁服饰,仪式及礼器也是极尽讲究,在细节上尽量符合唐代汉式婚礼的要求。

    冯嘉宝说,事实上,不同朝代的华夏汉式婚礼大同小异,仅一些小细节上有些变化,如礼服的设计和饰品,以至仪式中的礼器有所不同。

    他指出,唐式婚礼的不简单之处,还包括整个过程以写诗为重点,新郎要背很多诗,最后皆由筹办单位代为准备。

    “唐代是个诗意的朝代,唐代婚礼中许多环节都考验新郎的才华,过关方可抱得美人归,催妆诗就是源自唐代婚礼的其中一个环节。”

    “新郎必须即场作一首诗邀新娘出阁,新娘满意了就会开门出来。”

    同时,他指出,虽然现代许多新人都属意华夏汉式婚礼,但以唐代为范本的可说是首遭,所以在“无迹可寻”情况下,翻查资料和搜寻礼器成为最大的挑战之一。

    他指出,主要负责筹办婚礼的单位,根据专门记载唐式婚礼的资料筹办,一目了然的把婚礼呈现在众人眼前,也藉此分享出去整个流程。

    他披露,由筹备到婚礼当天,总动员约50人,包括友情出动的摄影团队及陪着他用心布置婚礼场地的同事及汉服同袍。

    登嘉楼佛教会会长孙纶隆(右2)为一对新人担任证婚人。

    朋友满满心意  促成华夏婚礼

    一对新人冯嘉宝(42岁、登州佛教文物艺术中心负责人)与来自柔佛州麻坡的郭攀慧(41岁、教师)原本属意蜜月旅行及相约亲人共进晚餐,低调简单的订终身形式,最终在朋友献上满满心意下,促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唐代汉式婚礼。

    冯嘉宝指出,远在雪隆的汉服圈朋友接获婚讯后,都不约而同决定“不请自来”庆贺他结婚。

    “满满的心意,让我十分感动,忽然就有了趁机举办一场属于我们的华夏婚礼的想法,藉此推广华夏文化,两全其美!”

    他说,经过双方家长同意和成全后,由去年6月便开始着手筹备。

    “由于登州的华夏组织还不成熟,开始时曾担心一个人处理不来,面对很大挑战,最终还是决定撑起来,尤其感谢吉隆坡的朋友一直从旁提点,一起参考和讨论。”

    他指出,举行这场婚礼后觉得很棒,因为过程中会进行很多深具意义的仪式,如祭祖代表孝道,合卺酒则代表同甘共苦等。

    他说,事实上大学也有教授华夏文化,但在推广方面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众人对之依然比较陌生。

    解缨之礼中,冯嘉宝为爱妻解下发髻,为结发之礼剪下一小撮头发。

    朋友义务协助打点 婚礼开销不超过5000

    一场隆重、繁琐且华丽的华夏婚礼,看似耗资不菲,但只要精打细算,婚礼开销不超过5000令吉。

    冯嘉宝感谢朋友义务协助及帮忙打点,为他省下不少费用,而且主要工作交由专业人士负责筹划,真正的筹备过程不到半年。

    他特别邀请灼华堂为他筹备与策划汉式婚礼,并由子衿阁安排租借新人在婚礼上的头饰及汉服,而新娘的礼服则直接上网购买。

    “汉式婚礼讲究的是庄重、感动及体现传统礼仪的美。”

    他指出,提到汉式婚礼,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汉朝时的婚礼,其实不然,事实上,汉式婚礼是指汉人–华人民族的传统婚礼,但由于战乱文革的历史原因,当中很多有意义的传统仪式也已渐渐被省略和淹没。

    他以“结发夫妻”的由来为例,是由正婚礼中,新人各自为对方剪一小撮头发,然后用红绳绑在一起放入锦囊中好好保存。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对于我们祖先来说很重要,也代表自己本身,所以“结发”代表着彼此的命运相连、生死与共。”

    对于有意举办华夏汉式婚礼的准新人,他很乐意提供协助,并分享宝贵经验,提醒为免手忙脚乱必须事先彩排,才能确保婚礼能顺利完成。

    登州首场唐代汉式婚礼在登嘉楼佛教会会所举行,一对新人较后也进行了佛化婚礼。
    来自各地的汉服同袍及亲朋好友,皆穿上汉服参加这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催妆礼却扇礼 既庄重又文雅

    冯嘉宝指出,这次的汉式婚礼,融入唐代婚礼特点,如催妆礼、却扇礼等,显得既庄重又文雅。

    他说,汉式婚礼主要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在男方家中进行的醮子礼,女方家中进行的醮女礼、亲迎以及正昏礼。

    他解释道,醮子礼、醮女礼是让一对新人在出嫁或娶妻,出门前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让父母有机会嘱咐孩子作为一位丈夫或妻子的责任,也间接让父母回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亲迎仪式则包含奠雁、催妆及四拜礼。”

    他指出,奠雁,即婚姻以雁做为礼,象征夫妻和顺、互守信约、夫唱妇随,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长相厮守,新郎以鸿雁为鉴,可印证一片诚心所致。

    而关于催妆礼,众所皆知,唐代是个诗意的朝代,诗经朗朗上口。在唐代的婚礼中,就加入了许多环节来考验新郎的才华,方可抱得美人归。

    催妆诗就是源自唐代婚礼其中一环节,新郎必需当场作一首诗邀请新娘出阁,新娘满意了,就会开门出来。

    亲迎仪式中的四拜礼,就是新娘用最隆重的跪拜礼感恩及告别父母。

    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礼,为一对新人送上诚挚的祝福。
    一对新人也拍下婚纱照及生活照,在婚礼当天与众人分享喜悦。

    婚礼得名 源于黄昏亲迎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华夏先民重人伦,婚礼很受重视。《礼记》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他们对昏礼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昏礼称得上是”礼之大礼”。

    人伦之礼,先讲男女有别,然后才能夫妇有义;在夫妇之义的基础上,才能确立父子有亲,父子的恩义扩展开来,升华到君臣之礼,故此,礼昏礼乃伦礼之本。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特别为首场唐代汉式婚礼准备详尽的流程表,仪式经过彩排后顺利进行,万无一失。

    唐式华夏汉式婚礼流程

    正昏礼:却扇(新娘始终以扇遮面,即使新郎挑开红盖头,扇面也未撤去,必须要用新郎的才华做却扇诗来打动新娘,才可看到新娘容貌)、

    :三拜礼(拜天地、高堂和夫妻对拜)

    同牢之礼:祖先有云:男女七岁,坐不同席,食不共器。从今日起,新人开始同席而坐、同餐而食,代表夫妇结为一体,地位相等、尊卑相同、祸福相共、体戚相联、命运相连,从此成为最亲之人。

    合卺之礼:如同现代的交杯酒,过去是以葫芦一剥为二充当酒杯,新人各置半个葫芦酒杯,喝了一半再对换后一饮而尽,意味着两人从此同甘共苦,而葫芦过后会合起并以红线绑上好好保存。

    解缨之礼:新人轮流为对方解开发髻。

    结发之礼:新人互相为对方剪下一小撮头发,以红线绑在一起放入锦囊中好好保存。

    互换信物:新人交换信物。

    携手之礼:新人婚礼各项仪式完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